非遺文化,歷久彌新
每一座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歷史記憶
記載著無數傳奇故事
今天
讓我們一起走進
風雅犍為
近距離感受羅城古鎮非遺文化
羅城麒麟燈的非凡魅力
羅城麒麟燈是中國民間舞蹈藝術的一個分支,流行于四川犍為縣羅城鎮的集舞蹈、音樂、武術、美術于一體的民間燈舞。200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。
羅城麒麟燈展示
羅城麒麟燈故事源于七仙女與董永的神話傳說,相傳七仙女被王母強行帶回天宮后,生下一子,董永發憤苦讀,高中狀元,玉帝聞訊后,派一名天將護送董永的兒子乘坐麒麟下凡,來到長安,在會仙橋將其子送與董永,這就是民間俗稱“麒麟送子”的來歷,它是人們發自內心對人世間一種美好的祝愿,每逢春節,耍起麒麟慶賀新年佳節,寓意吉祥幸福。此后形成定規,每逢年節或重大事件,都會舞起麒麟燈舞作為慶賀,麒麟燈舞表達出當地群眾對于生活的美好希冀。
麒麟燈表演—麒麟歡騰跳躍
為將羅城麒麟燈這一文化遺產發揚光大,犍為縣文化館成立課題項目研究組,對其進行全面的收集、整理、研究,最終成功完成了非遺系列作品其二《風雅犍為》羅城麒麟燈畫冊。
延伸閱讀:
(非遺系列作品其一《風雅犍為》川江號子(岷江號子)民歌集。)
《風雅犍為》羅城麒麟燈畫冊
人物介紹
演出道具
演出流程
第一幕 天將神兵
九重天宮,祥云翻涌,仙樂悠悠,一群仙子于流云海之上,踏著一波波浪濤翩然而至,猶如烈烈青蓮,灼灼妖嬈。霎時,金光萬道,天將身披金甲赫赫威臨,執刀仗劍,飛火流星,寶相莊嚴。
第二幕 麒麟降世
四海升平、盛世祥和之際,麒麟懵懂而出,翻滾嬉戲,上天,吞日食月,下地,招災引禍,腳踏之處引發片片火海,霎時間,日月無輝,地上火龍肆虐,如彼岸之花綻于黃泉之路逼得民不聊生。
第三幕 威顫天地
天無日月,昏暗無邊,災禍連連,人間煉獄。天將攜手而至,執戟懸鞭,大戰麒麟。忽見其騰云駕霧,沖天而起,又見其鉆山入海,四方圍堵??耧L怒號,嘶吼漫天。
第四幕 祥瑞人間
鏖戰數日,麒麟終被馴服。吐出日月歸于天,化身云雨滅火海。顯神通救人于水火,化瑞獸保五谷豐登。四海升平人間凈,天地同樂享盛世。
羅城麒麟燈舞樂譜
基本概況
麒麟燈舞,是2007年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的省級第一批名錄民間舞蹈,其名為“羅城麒麟燈”。麒麟舞,又叫舞麒麟,以人相扮的麒麟為主角的民間燈舞,它伴隨麒麟文化發展而成,逐步成為融音樂、舞蹈、工藝美術、川劇、雜技表演于一體,既具有美學的欣賞價值,又有文藝、宗教、民俗、歷史的研學價值,不僅是現今稀有的漢民族圖騰舞種,也是祖先留給華夏子孫的一份寶貴財富。
麒麟燈起源
羅城麒麟燈是犍為縣特有的一種民間燈舞。根據史料分析,犍為羅城麒麟舞很可能是在清代“湖廣填川”的后期,由廣東客家移民帶來的。在民國初年,犍為羅城麒麟舞開始在省內沿岷江演出,它比廣東客家區大規模的表演要遲近兩百年。犍為羅城麒麟舞和廣東客家的麒麟舞頗為相似,特別惠州市小金口鎮“中國傳統麒麟舞之鄉”的麒麟舞類同成分最多:兩者的演出規模一致,出場主要演員都為五、六人:兩者的演出情節和藝術美感一致,小金口鎮的“沙仙戲麒麟、沙仙馴麒麟”,羅城鎮的“土地神戲麒麟、天將馴麒麟”;兩者的演出樂隊一致,樂隊都有嗩吶手、鼓手、镲手、鑼手和管樂組成,多的時候達30人組成,一般吹奏的是宮廷曲和采茶舞曲,沒有唱詞,屬于純粹的跳燈舞,由此也證實了羅城麒麟燈舞的淵源。
麒麟燈價值
羅城麒麟燈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濃郁地方特色,一是土地出場,二是麒麟在云朵中飄飄下凡,眾多彩女相伴載歌載舞,三是天將威武出場,最后大聯歡。尤其耍流星和寶燈人員表演動作與川劇“嘉陽河”流派小丑相似,充分展示了勞動人民熱愛生活詼諧幽默打趣一面。表演中角色多樣,天將威猛儀態、土地公善良滑稽、仙童活潑頑皮、云童嬌健身手、彩女阿娜多姿,都精彩紛呈;樂隊吹套打的傳統曲牌有《佛頭子》《長錘》《將軍令》《水龍吟》等。
麒麟燈排練現場
羅城麒麟燈老照片回顧
羅城麒麟燈
等你
不見不散!

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